车企与电池商下场
涨价潮愈演愈烈,不仅牵动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神经,还成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为了抑制原材料价格疯涨,政府率先出手整顿。
2022年3月中旬,工信部原材料司、发改委价格司、市场监督总局和反不正当竞争局四部委召开座谈会,讨论锂资源保供稳价问题,会上提出要共同引导锂盐价格理性回归,加大力度保障市场供应。
监管机构表态后,碳酸锂的价格有所回调;国融证券数据显示,工信部座谈会后一段时间碳酸锂实际成交价回落至45万-50万元/吨。
但长期来看,动力电池原材料的供需关系依然紧张。求人不如求己,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电池企业甚至亲自“下场”。“如果有稳定的供应链,公司不会自己做。”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在投资者电话会上表示。
宁德时代高管透露,今年已经拿到了宜春的探矿权,并将在宜春当地建造一家矿场。这位高管介绍,宜春锂矿资源储量非常大。手有余矿,心中不慌,“如果锂矿价格高,公司就多挖一点,用来压低锂矿的价格。”
2021年10月29日,川能动力发布公告称,为加快打造公司“新能源发电+储能”产业,公司拟与四川路桥、比亚迪及禾丰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综合开发马边县磷矿资源及磷酸铁锂项目。
动力电池企业争做“矿工”,那些不甘受制于人的车企也开始“越级布局”。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Musk)曾在推特上表示,如果“疯狂”的锂价持续疯涨下去,该公司“可能不得不直接大规模‘杀入’采矿和精炼行业”。
福特汽车CEO吉姆·法利(JimFarley)也曾表示,“垂直整合的举措非常重要,”公司未来或计划将供应链布局“一路延伸至矿业”。
一时间,“采矿潮”在车企与动力电池企业之间盛行起来。天眼查数据显示,中国锂矿相关企业有400余家,其中,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64家,增速20.3%。从地域分布来看,江西、四川以及青海三地相关企业数量多。从成立时间来看,近5成企业成立于五年内,成立于一年内的企业占比21.7%。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即便动力电池企业和车企亲自,想要实现自产自足,动力电池原材料供需失衡的情况短期内仍难以缓解。
“锂矿从勘探完成到产线建设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今明两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还会升高。企业主动采矿很难满足今年与明年两年下游市场需求的增长。”赵蔚告诉未来汽车日报。
也就是说,三五年内,动力电池原材料涨价的困境仍将继续,动力电池企业或将面临毛利率下滑。“(我们的)一些重要客户已经明确提出了价格红线,超过一定的价格可能就做不下去了。”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在接受未来汽车日报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