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过不同碳化时间的混凝土进行冻融循环试验,测试其力学性能和微观孔隙特征参数,并提出混凝土内部"孔隙曲折度"概念.结果表明:碳化对提高混凝土抗冻性具有恒定的促进作用,碳化3~14d可使混凝土因冻融造成的动弹性模量下降量减少3%~12%;碳化使混凝土内部孔隙曲折度增大;掺加粉煤灰可增大混凝土内部孔隙曲折度,使侵蚀介质的渗透路径变长,进而提高其抗冻性;引气也可提高混凝土抗冻性,但与其内部孔隙曲折度的相关性较低,表明引气和使用矿物掺和料对提高混凝土抗冻性的机理不同.为了定量研究椭圆环试验约束度,采用数值分析方法,通过对混凝土施加虚拟温度场来模拟其收缩作用,计算了椭圆环试件中混凝土在自由收缩和限制收缩条件下的位移,分析了混凝土壁厚、钢环厚度和混凝土弹性模量对椭圆环试验约束度的影响,并拟合得到椭圆环试验约束度计算表达式.通过对比椭圆环混凝土的开裂时间后发现,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所提出的数值分析方法的可行性.Zui后针对不同约束度条件下的早龄期混凝土,进行了约束圆环和椭圆环试验设计.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对危房鉴定主要有以下程序:
(一)受理当事人申请;
(二)进行初始调查;
(三)现场勘查测试,记录各种损坏数据和状况;
(四)检测验算、整理技术资料;
(五)分析,论证定性,作出综合判断;
(六)签发鉴定报告。
一般性房屋安全鉴定方法:
1、直观检查
由房屋安全检查人对房屋的建筑结构情况进行直接的检查。主要查建筑构件的裂缝、变形、倾斜、腐朽现象的特征,深度、形状、四化建设布及其各类原因引起的潜在隐患。
2、敲击刺探检查
用铁钎刺探埋入墙内的柱根、柁、檩、椽头等部位,探查腐朽程度。敲击墙体、木构件,判断空敲或虫蛀情况。
房屋安全检查
3、仪器检查
使用回弹仪、取芯机、超声仪等检查构件的强度;使用经纬仪检查房屋垂直度;使用水平仪检查房屋沉降量;使用小线、尺子检查木构件的变形程度。
4、结构构件验算
房屋安全检查通过结构计算,验算结构构件截面尺寸是否符合强度、刚度要求。
混凝土结构表面检测:基础沉降检测报告、混凝土强度检测报告、植筋拉拔实验检测报告、钢结构探伤检测报告
2、砌体结构的检测:物理力学性能检查、裂缝检查、损伤检查、变形检查、连接部位的检查及圈梁检查。其检测方法包括非破损检测方法和局部破损检测方法。
3、钢结构的检测:钢结构的材质检验与测定;钢结构的强度、变形及缺陷检测。
钢结构的缺陷包括制造缺陷、安装缺陷、使用缺陷;钢结构的损坏主要表现为:整体性的破坏、几何形状、连接破损、结构变位、腐蚀破损、疲劳破坏。
公司目前主要业务范围为:房屋质量安全鉴定、桥梁安全检测鉴定、危房鉴定、完损等级鉴定、钢结构工程检测、施工周边影响鉴定、安全可靠性鉴定、抗震鉴定、灾后鉴定、鉴定、历史保护建筑鉴定、办理行业许可证鉴定、房屋改变用途安全鉴定及改变使用功能鉴定、出租房屋租赁前安全鉴定、房屋构件检测;要求进行安全鉴定的一些公共设施(学校、机构、市场等)、办理《房地产权证》、办理《消防》、办理《营业执照》等进行安全鉴定
随着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如何正确地分析其蠕变特性已成为Zui为迫切的课题之一。但由于实验方法和理论研究的不成熟性,致使玻璃钢长期性能的研究发展较为缓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制备不同铺层角度的玻璃钢试样,探究蠕变柔量随服役时间的增加而改变的特性,并建立相应的双变参理论模型,用理论公式拟合实验数据,并比较不同铺层角度蠕变性能的差。结果表明理论模型与实验数据契合度较高。基于非局部弹性理论,针对非局部粘弹性基体中单壁碳纳米管的振动特性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引入欧拉梁模型和非局部粘弹性地基模型,建立了系统的振动控制方程,并利用传递函数法得到了任意边界条件下非局部粘弹性基体中单壁碳纳米管固有频率的封闭解。以某根置于非局部粘弹性基体中的单壁碳纳米管为例,计算了不同边界条件和非局部参数下碳纳米管的前三阶固有频率,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非局部粘弹性基体主要材料参数对碳纳米管固有频率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所建分析模型和求解方法在分析粘弹性基体中碳纳米管的振动特性问题中准确有效。研究了一种适用于RTM成型工艺用酚醛树脂的DSC、TG、Tg和粘温特性等热化学行为,在分析其工艺适应性的基础上制备了碳纤维针刺预制体RTM成型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物理性能及烧蚀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为32.4MPa,200℃的比热容为1530J/(kg·K),25~200℃线膨胀系数为-0.234×10-6/℃,线烧蚀率为0.069mm/s,质量烧蚀率为0.0926g/s,表现出了作为热防护材料的良好特性。基于热化学和残余应力理论,采用顺序热-力耦合方法建立了复合材料固化过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与文献中C形构件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仿真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采用该模型计算了AS4/3501复合材料层合板挖补修理固化过程中模量和残余应力的变化历程。结果表明,凝胶点之前,树脂模量和复合材料横向模量很小,而平行于纤维方向存在残余压应力;凝胶点之后,模量均随时间快速增大到一定值,残余应力先逐渐增大到一定值,再随降温过程快速增大。